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组织架构 | 我要加入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活动公告]
 
 
  • 资料正在整理中!
  •     姓名      服务内容      服务时数(小时)
    胡玖招和妈妈们一起玩游戏5
    谢芹芳和妈妈们一起做游戏5
    余君璐和妈妈们一起做手工5
    肖小勤和妈妈们一起玩游戏5
    郑利玉和妈妈们一起做手工5
    阮周昌和妈妈们一起玩游戏5
    邱小芹和妈妈们一起玩游戏5
    阙俊杰给老人照相、剪头发5
    阮周昌给老人照相、剪指甲5
    赖锦锋给老人照相、剪指甲5
    温才基给老人照相、剪指甲5
    许万凯给老人照相、剪指甲5
    李柯给老人照相、剪指甲5
    马新华给老人照相、剪头发5
    温顺娣给老人剪头发、照相5
    王玉林给老人拍照、剪头发5
    卢照花给老人拍照、剪指甲5
    范锦兰给老人照相、剪指甲5
    俞秀群给老人照相、剪指甲5
    邱小芹给老人照相、剪指甲5
    郑利玉引导、维持秩序、给2.6
    蒋以诺引导、维持秩序、给2.6
    马晓华引导、维持秩序、给2.6
    赖丽琴引导、维持秩序、给2.6
    游麟凤引导、维持秩序、给2.6
    肖小勤引导、维持秩序、给2.6
    王晓芳引导、维持秩序、给2.6
    王智霖引导、维持秩序、给2.6
    王鸣轩引导、维持秩序、给2.6
    刘巧凌引导、维持秩序、给2.6
    江叔琴引导、维持秩序、给2.6
    俞秀群引导、维持秩序、给2.6
    江雨菲发放消防宣传单5
    肖桃莲给老人免费理发5
    沈子喧发放消防宣传单5
    廖毅航发放消防宣传单5
    曾楚岚发放消防宣传单5
    郑欣言发放消防宣传单5
    郑博源发放消防宣传单5
    陈一诺发放消防宣传单5
    石纯丞发放消防宣传单5
    郑丽珍给老人免费照相、理5
    陈凤书给老人免费照相、理5
    曾招阳给老人免费照相、理5
    黄晓红给老人免费照相、理5
    熊淑琴给老人免费照相、理5
    郑汉荣给老人免费照相、按5
    肖小勤给老人照相、按摩5
    唐晓兰表彰、颁奖、玩游戏7
    马福茂表彰、颁奖、玩游戏7
     
     
     
    冷暖人生
    当前位置:首 页 >> 冷暖人生  
    英雄有畏--走进艾滋病监狱
    图/文:王龙志 本站编辑:陈贵 (摘自2013年03月15日腾讯大闽网人间世第001期) 2013/3/15

    1.

    英雄,因有畏而伟大

    有些人的伟大,你越离他们近,越感受得深沉;有些地方的阳光,你越走进它,越体会得温暖。

     

    2.

    让人想象不到,这般田园风光竟在监狱。这里是福建省清流监狱,占地2万多亩,在押2700多名犯人,有400余名民警在此工作,是福建省占地面积最大、在押人数第二的监狱。这里有连片的茶园,也有现代化的服装加工场。

     

    3.

    那栋黄顶二层小楼,是清流监狱最特殊的地方——艾滋病犯人监区。2005年,为适应普通监狱中艾滋病犯人增多的变化,这个监区成立。至今,这里先后关押过100余名艾感犯人。目前,有40名刑期15年以下的艾感犯人在此关押。看守他们的,是清流监狱直属六中队的10名民警。

     

    4.

    这里的犯人,大多是被捕后才自知染病的。与在外花天酒地的自由相比,高墙铁窗的限制,让许多还没从噩耗中缓过神来的犯人倍加绝望。起初,他们大多相信,自己的命比刑期短,恐怕是不能活着走出高墙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自由的向往,让刚入监的犯人情绪难控、事事消极,甚至连减刑都变得无所谓。而有10名警察,终日与这群难管,甚至危险的犯人在一起。犯人随便的一次恶意抓挠,都可能伤害到民警的下半辈子。

     

    5.

    张昌坚,现任福建清流监狱直属六中队中队长,1977年出生的他已有14年警龄。他是全中队年龄最小的警察。2008年,他进入艾滋监区工作。日日面对连绵大山,他坦言工作非常枯燥。“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可能会选刑警,那样的工作才有挑战性”。但不知他是否知道,在外人眼中,能够多年如一日地与艾滋病犯人朝夕相处,对于常人来说,更需要勇气和毅力。

     

    6.

    张昌坚的儿子今年十岁,在县城读书。儿子数学很好,他很是欣慰。被问到万一儿子长大要像爸爸一样考狱警时,他说“那我得考虑考虑了”。他和他的同事每周连上四天班,值夜班时,除了面对监控,解闷只能靠看书,因为纪律规定进入监区必须上交手机。

     

    7.

    3月7日这天,腾讯大闽网同海峡都市报为他所在的中队做《感动福建》系列微访谈,身为微博控的他在腾讯大闽网的官方微博上看见自己的照片后,高兴地转发并分享到自己的QQ空间,可3分钟后,他还是删除了。他不想让朋友知道自己的工作,怕给他们带来压力。在外,他也最怕别人介绍他是“艾滋病中队的中队长”。

     

    8.

    这身怪异的衣服是消防用的防护服。监区成立初期,仅仅接受过2天艾滋病知识培训的民警硬着头皮上岗,恐惧感驱使他们找来这身衣服,平时也尽量不进入监区,生怕犯人有突发情况。可是,那些刚知道自己病情的犯人看见监牢里的这身衣服,绝望的情绪愈演愈烈。

     

    9.

    促使他们脱下防护服的,是2006年春节的一次犯人绝食事件。犯人当时以伙食差为由绝食,平时对防护服的抵触情绪随之爆发。他们挑衅民警,隔着铁门高喊“有种你进来!”一天过去了,民警们一筹莫展,犯人却愈加嚣张,常期的被歧视感报复性地释放。无奈,民警们硬着头皮脱去了奇怪的防护服,每人端着一碗面,走进监区坐下,准备与犯人们一起吃面。看到这一幕,犯人们全懵了……

     

    10.

    中午12点,艾滋病犯人陆续走进一楼食堂,他们的食堂与普通犯人完全隔离。他们很抵触镜头,其中的一名犯人,当时正对着拍摄者高声叫骂。

     

    11.

    与普通犯人不同,艾滋病犯人不用去监狱工厂干活,因为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流血传染机会。他们7:20起床,比普通犯人要晚,上法制教育课和跳“感恩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因此《感恩的心》也成了他们最熟悉的歌曲。(拍摄:海峡都市报记者肖春道)

     

    12.

    “虽然你不介意与艾滋病犯人同桌吃饭,但如果让你的老婆孩子与他们同桌,你愿意么?”不料,张昌坚的答案十分肯定。今年初,一位艾滋病犯人刑满释放,出于感激想请张昌坚一家人吃饭。“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张昌坚让妻儿坐在那名犯人的身旁,却对妻子隐瞒了实情。至今,他也不敢告诉妻子真相。他觉得,要让艾滋病犯人更自信,必须从自己做起。从最初穿着防护服,到和犯人同桌吃面,再到喝下犯人没喝完的半杯茶,民警意识到,诚心才是最好的管理工具。

     

    13.

    艾滋病监区的特别之处,还体现在细节上。进入监区前,民警们都会仔细检查身体外露部分的伤口,即使冬天皮肤干燥的裂口也不例外,他们将伤口用创可贴一一包裹,防止意外感染艾滋病毒。

     

    14.

    勤洗手,是民警们的好习惯。但张昌坚却时常忘记洗手就吃饭。每周下班回家,妻子都会让民警站在家门口,从上到下把衣服脱下,人直接走进浴室。

     

    15.

    范训淼(清流监狱医院院长)1971年生,三明大田人。2005年,他参与筹建艾滋监区,是监区的“灵魂人物”,也是整个中队离危险最近的人。犯人打架受伤要缝针,范院长只能硬着头皮上。一次,一名犯人牙疼,身为牙科医生的犯人叔叔拒绝施救。没有牙医资质的范院长当起艾滋病人的“牙医”。

     

    16.

    一次,一个犯人得知病情后崩溃,终日瘫卧床上茶饭不进,体重从140斤骤降至100斤。狱方只得输液维持犯人生命。由于犯人有吸毒史,血管非常难找,范训淼只得凑近仔细寻找。半小时过去了,一不小心,反复拔插的针头轻松划破了他的乳胶手套,再划深半毫米,不敢想象。那是他进入监区以来离危险最近的一次经历。除此之外,40位犯人每季度的抽血,都由他一人负责。

     

    17.

    这件上海瑞金医院的白大褂,是他10年前去培训时老师送给他的,至今,他还穿在身上。卫校毕业,自嘲学历不高的他几乎是艾滋病人的全科医生,因为社会上的医疗力量常常不愿艾滋病监区。穿上著名医院的白大褂,对于他来说,似乎像带上了平安符。

     

    18.

    “恐惧没有克服,只是麻木了”,张昌坚说。2008年,他第一次走进艾滋病监区时,感觉阴森森的,似乎后脊梁都在发凉。他当时觉得,这是一群患有艾滋病的囚犯,不同于一般的艾滋病人,他们的情绪可能不稳定,朝夕相处,危险随时存在。

     

    19.

    虽然,国家为他们提供免费筛检病毒的机会,但这里的民警却从没参加过。他们害怕真的查出什么,但心里没底也不行,怎么办?他们想到“曲线救国”,去县城献血。张昌坚至今难忘他第一次献血后忐忑的4个月。由于不知道献血流程,他以为血液被采用,是会电话通知的,可苦等4个月毫无音信。寝食难安的他终于憋不住,致电血站询问,得到的答复让他喜出望外,血液有问题才会电话通知。(艾滋病有三个月的窗口期,这段时期,常规献血不能晒筛查出结果)

     

    20.

    曾经有位犯人在刑满出狱那天,被民警叫来谈心。趁着家属还没到,民警特意用自己平时喝水的杯子倒了一杯茶给他。但犯人却条件反射似的打开了一瓶矿泉水。“你必须在家属面前把茶喝了,这是给你家属信心”,听到这话,犯人照做了,可临走时,他还是悄悄地把茶杯藏在了一个角落。出狱后,这名犯人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在酒店开了两天房,以便试探妻子能不能接受他。

     

    21.

    给病人拔完牙后,范训淼不知从哪翻出一根牙科用的工具,递给张昌坚。“这个还是新的,犯人没用过,拿回去签牙吧”,张昌坚没犹豫就带回了家。曾经有位女记者进入监区采访,民警顺手拍死了她脖子上的蚊子,留下小片血迹,那名记者回去后一周都没怎么睡好觉。有些事,必须身临其境,才会体会到恐惧,发现这些民警和涉艾医务工作者的伟大。

     

    22.

    单膝下蹲这个动作来自队列训练动作,是监狱里的常见礼仪。犯人向狱警报告事情,需采用此种姿势,但狱警会很快让他们站起来。

     

    23.

    值班民警的装备很简单,电击棍和辣椒水喷雾器(如图)是统一配发的防身工具。

     

    24.

    上完四天的班,清早,一位民警高兴地走出监区。

     

    25.

    艾滋病犯人每天都要排队领取抗病毒药物,这些药都由国家统一发放。发药的,是在艾滋病监区从事后勤工作的普通犯人。在这里,他们能比在生产线上更快拿到每月1分的考核分数,当分数积攒到16分时,他们将有一次申请减刑的机会。

     

    26.

    民警每个月有330元的餐补,这天的午餐,一个份青菜,一份炒蕨菜,一份“货真价实”的萝卜排骨汤,伙食不差。

     

    27.

    比起三明市的其他警种,艾滋监区的狱警待遇要高一些。远处,是监狱为狱警们盖的住房,每套110平方米,把监狱与镇上的主干道隔开。大多数民警已经在距离此地十余公里的明溪县城安了家,这些住房,多是他们连续上班期间休息的地方。

     

    28.

    2005年艾滋病监区筹建时,曾有位民警家属得知丈夫要做涉艾工作,急得凌晨两点多打电话给领导,强烈拒绝。那时,有两位民警因家属反对,退出了。但从那以后,没有一名民警再退出。能够进来的,最小的警龄也有14年,且必须是党员。这个中队,也比其他中队高半级,为正科级。

     

    29.

    去年腊月廿八,张昌坚的母亲在一档新闻节目中看到了儿子的身影,这才知道,这些年儿子一直在艾滋病监区工作。着急的老人立即打电话询问儿子,能不能换一个岗位。得到否定的回答后,老人一宿未眠。与张昌坚一样,这里的民警不敢告诉父母自己日结坚守什么岗位。

     

    30.

    积攒多年经验的民警们知道,对待内心极度敏感脆弱的艾滋病犯人,最好方式就是一起活动,一起开玩笑。犯人们曾经对着墙上的“感染到我为止”发誓,至今,没有一个出狱犯人再犯案。

     

    31.

    民警合影

     

    32.

    多年的涉艾工作,让张昌坚坚信,只要加强对大众的宣传教育,从法律上保护艾滋病人的权益,艾滋病终有一天会像乙肝一样,让人渐渐消除歧视。

     

     

    拍摄手记:英雄,因有畏而伟大

    有些人的伟大,你越离他们近,越感受得深沉;有些地方的阳光,你越走进它,越体会得温暖。

    恐惧:普通人正常不过的反应,虽然没必要

    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接受过许多防艾宣传的普通人,平日里,我可以脱口而出艾滋病的三条传播途径,也知道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同时想象自己和艾滋病人同桌吃饭肯定没啥压力。

    但,当我第一次走进这所关押着40名艾滋病犯人的监区,平时的自信荡然无存。

    “那些可都不是一般的艾滋病人,那些可都是犯人,万一他不爽咬你一口……”这样的声音在我的心底循环播放,无法消音。

    为了拍摄犯人晚间看电视的场景,我吃过晚饭进入监区,经过层层铁门,当大门打开的那一刻,老实说,对里面的未知让我有点迟疑,在门口借取景为由逗留了一会。

    因为在去监狱的路上,同行的记者说,上次他在监区采访,自己光光的脑袋不小心在铁栏杆上撞出了血,他一周没睡好。也听说监区里的民警帮一位女记者打死脖子上的一只蚊子,拍出血后,她花容失色。

    比照他人,我想我的反应应该是普通人的正常反应了,虽然理智告诉我这样的反应很没必要,也很没出息。

    可2005年,艾滋监区刚建立时,从未接触过艾滋病人的中队民警和我一样,也是普通人。不一样的是,我只是在里面拍摄几个小时,他们进入监区的时间,要按年来算。

    “恐惧无法克服,只是麻木了”

    起初,对艾滋病的未知,和对犯人情绪的捉摸不透,让民警们在畏惧中找来了消防用的防护服。

    怪异的装扮和防护服上闪着的寒光,冰封了犯人已经绝望的心。

    在一次次地试探中,警察和犯人渐渐磨合。那一次绝食事件中,警察们硬着头皮脱下了那身寒衣。这一脱,也推倒了双方心底的那堵墙。

    接下来,和犯人同室谈心、同桌进餐、同台下棋,甚至拎起犯人喝剩的半杯茶一饮而尽。虽然,知识告诉我们,这没问题,但第一次做出来,是要有多大的勇气。

    8年过去了,民警们心底的恐惧感真的消除了么?按照张昌坚中队长的话,“恐惧无法克服,只是麻木了”。

    虽然,他出入艾滋病监区全然没有初来乍到的怯生生,吃饭前也经常忘记洗手,但一个献血的习惯却向我们解开了民警们心底最深的担忧。

    虽然国家有给民警们定期筛查病毒的指标,但他们从没用过,“我们是真的害怕查出什么”。

    为了检查自己到底有没有染病,他们养成了定期抽血的习惯,只要血液被采用,他们就可以心安一段时间。

    遗憾的是,一旦民警不小心感染病毒,国家并没有相应的保险或补偿政策。

    阳光:畏惧之上的温情

    没有机会走进监狱的人们,对于里面的印象想必还停留在《肖申克的救赎》等影视作品中。

    但进来后我才发现,监狱的住宿条件似乎有点像不算高档的大学生寝室,都是上下铺,都在走廊上晒满衣服,房间都有电视,也都准点熄灯。

    楼下,是一块面积不小的操场,还配了一对篮球架。

    这般窗明几净,显然不是我脑海中那个黑漆漆、阴森森的监狱。更颠覆我印象的,是狱警们的铁血柔情。

    在与犯人谈心、下棋、打乒乓球、甚至打篮球时,你经常可以看到民警坚毅的脸上挂着浅浅的笑。

    也许你觉得那是演给外人看的,可许多犯人出狱后又回到监狱看望民警确是不争的事实。

    也许,在单调寂寞的高墙内,民警用诚心射出的一缕阳光,真能令犯人永生难忘。

    而在这缕阳光的背后,是民警多少个日夜的担忧,和多少次勇气的付出。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更多
    姓名:
    联系方式: (只有管理员可见)
    内容:
    验证码: 更新
     
     
     感恩有您 | 关于我们公益基金 | 版权声明 | 网站律师 

    COPYRIGHT(C)  POSITIVE ENERGY PUBLIC PLATFORM
    正能量公益平台 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02196号-2 
    亿网行网络制作维护  腾媒大数据营销推广支持

    电子邮箱:chengui@znlcn.org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