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再讲一遍:公益圈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绝非修身养性的世外桃源,绝非能够满足你所有美好想像的净土。因为,公益圈本来就是江湖的一部分,所以,毫无意外地,你在公益圈会遇到各种烦恼。点击浏览:进了公益圈,烦恼知多少?(一)
6、机构缺钱又缺人,恶性循环,能不烦吗?
人、财两缺,是目前很多中国公益组织普遍面临的一大困境,仿佛是一把利剑的两面。一面是缺人,因为缺少拥有管理、筹款、财务、传播、项目策划与执行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做不出好项目,内部管理混乱低效,结果自然得到不资助方与公众的认可,筹款越来越难,生存更加不易;另一面是缺钱,因为没钱聘请优秀人才来做事,甚至没钱给员工买社保、加工资,没钱做深度的需求调研与项目研发,工资待遇太低甚至几个月发不出工资,没办法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进来了也留不住。因为前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做需求分析和研发项目,手上没有好项目,只能做些没有特色、缺少创新,甚至没有技术含量的项目和活动,机构因此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半死不活地存在着,更加没人理,没有人支持。除非偶遇贵人,重振旗鼓,否则死路一条。
表面上看,公益组织的“人财两缺”困境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但实际上是机构战略规划能力太弱的原因。很多机构的创办人最初都是一腔热情,爱心满满,壮志在胸,带着“让世界更美好”的初心,准备干出一番宏伟事业。但却像爱情山盟海誓的浪漫敌不过婚姻柴米油盐的现实一般,待到机构成立开始运作,时时需要钱,事事需要人,内部要管理,外面要协调,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各种繁杂事务,各种报销开支,才发现钱不够发工资,能力不够扛重任,压力山大,心累身累,整个人都不好了!连带着,拖累一帮创业的小伙伴,最终人心离散,各奔东西。
究其根本,往往是因为对自我的认知与对未来的规划能力不足所致。在没有清晰的定位和发展规划,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未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不够重视,对机构运营的成本和管理的能力等方面高估自己,成立以后又未能建立有效的制度与工作机制,及时解决遇到问题;又可能急功冒进,妄想一步到位,三天修好万里长城,没有耐心将宏大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一步一步来实现。所以,再次告诫想创业办机构的伙伴们,在作出决定开始行动之前,最好先掂量掂量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是否掌握了足够的资源。行动固然需要理想的引领,但若行动无力,理想也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
7、你们忙着培养精英,可谁来成就他们?
花费大量资源培养出来的精英与缺少学习与成长机会的基层员工,如果彼此都无法成就对方,无法形成一股合力来推动机构的创新与进步,那在一起还有意思吗?所以,别只顾着挑选和培养所谓的精英,也别让精英孤独前行。就像广告词所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一个人的优秀,与一个团队的优秀,所能创造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整合专业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地支持整个机构的战略规划与团队建设、全面提升机构各岗位(项目执行、行政与人事、筹款、财务、IT、品牌传播、公众倡导等)员工的专业能力,远比用精英思维培养一个机构负责人有用得多。一个能够一起进步、共同成长的团队,才有希望成为一个卓越团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
花100万用3年时间支持10家机构成长起来,与花100万用3年时间培养200个机构负责人相比,我宁愿支持前者。你呢?
8、一头雾水,无比纠结的公益传播
互联网普及,信息大爆炸,一个注意力为王的时代来临。作为公益组织,无论是帮助某个群体摆脱某种困境,还是谋求解决某个社会问题,都离不开传播与倡导,都需要不断地和公众、媒体、政府、企业宣讲、沟通、对话,都需要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和线下的各种活动等工具和途径来传递信息、表达诉求、宣示价值。与传播相关的技术、伦理、渠道、人才等诸多问题开始困扰无数公益伙伴。
听,我们在说;看,我们在做;一起来,更精彩!——也许这就是公益传播的精华所在。但现实是,大家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参与进来。于是,公益仍旧是小众的事业,远未成为人们的刚需。也许你努力了许久,对所做的事也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但却没有多少粉丝关注,阅读量持续偏低,但当你做错了什么,说了什么不合时宜的话,却可能很快臭名远扬,惹祸上身,会被质疑,会被封杀。传播之自由,在你,更在你所处的环境。
你说要逃离雾霾,可如今雾霾在你心里,你往那里逃?所使用的语言,不是大众能听懂的;你所宣扬的理念,不是能引发共鸣的;你卖萌,你撒娇,你自嗨,像小丑一样卖力,可不关我事,我打我的酱油去!你严肃,你专业,你执著,像唐僧一样唠叨,可谁懂我心,我想我的静静了!
你说你有网站,你用微博,你上微信,比那些连网站都没有的强,但强得了多少呢?如果你的传播无力,沟通无效,倡导变成误导,诉求变成苛求,你还不深刻反省、另谋出路?
9、NGO怎么和政府相处?一直是个问题
好吧,这里该改叫NGO(非政府组织)。虽然不是反政府组织,但仍然有NGO根本不想和政府扯上关系,心理上抗拒政府,行动上排斥政府,战略上远离政府,但不管怎样,登记注册、年审这些事儿还是离不开政府啊!当然,也有不少NGO和政府走得特别近,积极替政府分忧,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为政府拾漏补缺的角色,因此也难免热情过头,把政府该做的事情都抢过来干,迷迷糊糊中把自己当成了“二政府”,觉得自己怎么可能是NGO呢?
上面讲的不过是两个极端,大多数NGO既要和政府保持距离,又不想失去自己的独立性,于是博弈成为常态。尤其最近几年,政府出面搞的公益创投与购买服务,加上各种级别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NGO们没少参与,也确实得到一些好处了,但或明或暗的问题也出来了。有的NGO拿了政府的钱,用了政府的场地,沾染了官僚气,甘当政府的附庸,变得只会做表面文章,忙着应付政府的检查评估,想办法经营与政府的婚姻关系,可是所做的项目与居民的实际需求有距离,虽然政府的钱(实际上就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啊)花了不少,资源投入得也不少,但社会效益呢?群众满意度呢?不太乐观。甚至,越来越多的NGO一旦离开了政府的资助与支持,就活不下去,没有独立生存的意愿和能力。但随着政府开始重视花钱的成效,那些滥竽充数、浪费资源、让政府颜面无光的NGO注定要被抛弃;同时在维稳思维下,政府对某些领域项目的支持偏好,注定会让其他领域的NGO更难分得一杯羹,生存更加艰难,整个公益生态的失衡危机可能会更加严重。
这样的结果,其实也在意料之中。也许你会说,NGO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处于幼年期,并面临各种牵绊,能力尚弱,专业不足,自然担不起多少大任,不太能满足较高的期待。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NGO就是NGO,无论是否接受政府的资助,是否与资本携手,无论和谁做伙伴,只有自己强大,才有博弈的实力,才有创新的活力,才有盎然的生命力。否则,不被控制,就被抛弃;不能自生,便待自灭。(虽然身处丛林,却一直向往着伊甸园;假如诗意的期待能消弭丛林的野蛮,那也得等到天使重新归位吧~~读懂这句的朋友可以转发本条信息哦,嘿嘿)
10、我的青春,我的生命,能寄托在此吗?
多数情况下,一个人无论轻率还是慎重地选择将公益作为自己的职业时,都将接受这样的现实:工资待遇低于大部分行业,保障不足,难以拥有体面的物质生活;身边的家人亲友、邻居同学,纷纷对你另眼相看——你的工作好伟大哦!你为什么不找份正经的稳定工作?无论褒贬,你的职业都是他们眼中的另类。这倒没什么,笑一笑也就过了。但当你结婚成了家,有了孩子,父母需要赡养,尤其是在买房、治病等需要巨额资金的时候,你也许不得不考虑得更多,万般纠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抉择:坚持下去,你可能愧疚于未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回归主流,你可能遗憾于公益梦想无处安放。
如果想改变这种现状,为自己和更多同行争取更有利的工作条件,那么就需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在机构内部,首先要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机构为自己依法购买社保等,争取合理的加班费和休假等,敦促机构重视并想办法改善员工福利。在公众层面,需要每一个你有意识地发声,呼吁大家平等看待职业公益,尊重公益人的劳动价值,不要将这个职业过度道德化。在个人层面,也需要有比较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专长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为将来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作好准备;也需要优化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身心(尤其别生病哦~);也需要规划好手上的财富,比如学会理财投资,为自己和家人购买合适的保险产品,提高预防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无论你做公益还是做别的,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对吧?
即便将来你迫不得已放弃了这份职业,你照样可以将公益情怀融入新的工作当中,影响同事、客户甚至老板,帮助更多人关注和支持公益;也许在某个时候,你可能还会回归公益界,那又会是一个新的开始和更高的起点。
所以,无论你的青春与生命寄托在何处,你所珍视的价值和意义,都将由你自己创造。
你的烦恼,其实可以成为你的菩提。
文中(图文无关),未完待续……
COPYRIGHT(C) POSITIVE ENERGY PUBLIC PLATFORM
正能量公益平台 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02196号-2
亿网行网络制作维护 腾媒大数据营销推广支持
电子邮箱:chengui@znlc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