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无关
“最悲伤作文”引发的一系列讨论持续了月余,近日又爆出四川“最悲伤作文”学校负责人涉嫌非法办学被拘传。说实话,对我这种刚迈过“绝对贫困”线的老屌丝而言这些报道几乎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偏偏我生在大凉山长在小凉山,看到这么多“精彩”的报道,多少还是触痛了体内的某根神经,逼着我不得不自问自答的吐槽几句。反正吹牛也不用上税,说不定还能为这苦逼的生活减减压。
党和政府不断的在凉山扶贫,国内外NGO持续帮助凉山脱贫,凉山人民特别是凉山彝族人民一直在努力致富,为什么凉山还是那么穷?研究凉山为什么贫困的文章在互联网上一搜一大片,你抄我的我偷你的,无外乎把凉山的贫穷归为以下几点:1、凉山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2、凉山彝族同胞文化素质低还人口增长过快;3、凉山彝族同胞的思想观念落后、习俗腐朽。诸如此类的原因阻碍了凉山的发展。
咋一看,这些归因几乎完全符合凉山的情况。但是稍一推敲就可以发现这些归因有两个问题:一、这些归因去掉“彝族”两字就可以通用到任何贫穷的地方;二、这些归因在宣扬希特勒可怕的民族优劣论。所以我认为这些归因需要修正一下。
第一:凉山生产力平低下确实不假,但这并不是个例,放眼全国贫困地区,情况都大同小异。
所以最好就事论事剖析凉山,首先来谈凉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凉山除了山还是山,恶劣的自然环境有目共睹就不赘述了。重点说说社会历史环境:
1、稍有点历史常识就可以知道,彝族同胞远住深山,并非完全自由选择。从三国到明清,从“七擒孟获”到“改土归流”,那些被称为蛮夷的彝族祖先们,不知经历了多少战争和磨难才选择了如此遥远的深山来延续生命。那是历史的成本,现在居住在凉山的彝族们根本没得选择,只有承受这些沉没成本。
2、凉山的发展需要放在国家的大环境中考虑,新中国是民主集中制国家,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几乎完全沿着政府制定的政策在走。邓爷爷说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开始,到后来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发展战略。意图达到“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然而美好的愿景总是敌不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性弱点,先富的不少人不仅想办法攫取更多的财富资源还动用既有资源排斥那些后富者进入富裕圈子。这些政策犹如一阵短暂的强降雨,大雨到来之时掌有接雨工具或者能够自行人工降雨的部分人和地区迅速获得发展,而没能够获得这雨露滋润的人和地区在大雨过后还是一片苍凉。
再来看看政府在凉山的扶贫政策不能立竿见影的原因在哪里?我认为是资源有限引发的扶贫困境。思想观念陈旧、不思进取之类的标签固然不是空穴来风,但这不能掩盖多数人积极进取不断勤苦却毫无成效的事实。纵观凉山扶贫政策和社会反响,可以发现本应双向互动的扶贫,几乎成了政府的独自狂欢或者是政商合谋的狂欢。重点谈谈教育和扶贫政策:
(1)教育→凉山至今还有孩子每天行走几个小时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学校教学条件差、教学设施少,教学师资不足等状况显而易见。这种教育环境显然不能满足凉山人民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教育资源的有限使得另外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举家迁往条件较好的市区陪读或者居住。即将被强拆的“最悲伤作文”诞生的学校就是这些迁居户催生的产物。据报道该校不仅没有办学资质而且还是建在山上的,孩子上山读书要花近两小时,另外该校所在地四合乡并不缺学校,是那些迁入城边的所谓“盲迁户”给这所学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源。
(2)扶贫政策→政府每年在凉山投入巨大的扶贫财政资金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以简单的投入产出比来衡量扶贫成果很容易陷入越扶越贫的困境。
其一、以投入产出比来衡量扶贫成果,促使地方政府倾向于建设能迅速让人看得见的面子工程而不是群众实际急需的基建工程。明明需要一条通往城区的水泥路,却给村民整一片白墙灰瓦的房子,村里面却没住几个人。
其二、扶贫政策没有完整的持续性,每一届政府都需要让人看到扶贫成果,于是扶贫成为“阵风式”的运动。上一项目尚未出成效下一项目就接踵而至,各种豆腐渣基建工程重复上马,不仅花费了巨大财政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还使农户疲于应付或者干脆养成了以项目套取扶贫补贴资金。
其三、扶贫项目发展多是按户籍来开展的,这里面涉及了许多有户无人、有人无户。即使拿出巨大的资金帮农户修好了白墙灰瓦的好房子,即使花巨资给农户购买了各种产业种子、种苗,农户依然发展不起来,因为政府在扶贫的时候显然没有考虑农户的真正需求。举几个例子,比如城边的盲迁户,你给他发多么优良的种猪,对他来说都是累赘,他实际上仅需要一点贷款做点小生意或者是给孩子开一盏入城教育的绿灯而已。对于只有留守老人和孩子的农户而言,社保和教育的保障意义远远高于任何扶贫项目。对待业青壮年而言,获得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机会远比接受扶贫项目来得实惠。
其四、扶贫政策导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事实,不论什么扶贫项目,就地发展也好,招商引资也好,能够最先获得政策优惠的往往是那掌握政商资源的少数人。而这些获得扶贫优惠的富人们显然是不会再住回山村里的。最终形成政府出钱让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恶性马太效应。即使是反响较好的“移民扶贫”政策也难逃此圈,扶贫工程过后那些移民在的社保、医疗、教育、就业……依然还是问题重重的穷人。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扶贫惯性带来的“等、靠、要”的堕落思想。这是无法回避的人性弱点,而且政府并非全能的上帝,重在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而不是保证平等发展。
第二:凉山彝族同胞文化素质低还人口增长过快在凉山脱贫中的影响。
凉山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是不争的事实,据研究报道截止2010年,凉山州每10万人中受过初中教育的有20589人、高中6122人、大学3988人。普通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化,职业教育发展跟不上,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居民急于打工挣钱翻身的短视行为,还有前述的教育户籍政策限制等等。使凉山教育的发展困难重重,新的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并非如某报道所言是“思维定势”。教育先行谁都懂,但教育的核心是教师。几已定势的教育投资都偏向了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上,但是再多的教学设施如果没有教师仍然是零!有了好教师土墙房内也可能出博士,战火茅草屋下的西南联大依然大师云集!但是看看如今大小凉山那些大山里的教师们的待遇和地位就知道这是多么的愚蠢本末倒置!在凉山,当教师并不是优秀大学生的首选,教师只是大学生们入公务员无门公司无望之后的最终选择。而这种淘汰式选择出来的教师,是否可以全心热爱教学还是个问题。君不见有山村小学没有教师愿意待,如果让这里的教师有超公务员的待遇,教育的发展会不会更快?君不见有山村小学有校有师无学生,如果有三十万修一栋只有十几个学生的乡村小学教学楼,还不如把这三十万补贴给那破学校里的教师,让这些教师在清苦工作之余可以有个风光的带薪休假!教师的尴尬不止凉山,号称状元县的甘肃会宁县就在不久前出现了教师集体跳槽当警察叔叔。教师的选育用留问题值得重视!
在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的压力下,限制人口增长确实是好办法。但是人口增长,不必然造成贫困,相反人口带来的红利还可能致富,只是放在凉山就刚好切合而已,而且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可能完全置凉山不顾。李四超生造成贫困和张艺谋超生不贫困根本没可比性。凉山的人口增长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人口增长并无不同,哪里都有超生、抢生、跑生游击队。仅以凉山可以多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来诟病凉山的贫困显然不是有识人之举。
第三:凉山彝族同胞落后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在凉山致富路上扮演的角色。
凉山彝族同胞的落后思想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上所述教育不先开道,思想很难开化。让凉山彝族同胞饱受歧视和诟病的风俗习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不讲究卫生。2、婚丧嫁娶大操大办。3、过度变异的酒文化……等等。不讲究卫生显然与致富无直接关系。换丧嫁娶大操大办确实影响到了生产生活,但是当地政府已经在重拳整治。重酒好酒与致富并不构成相关关系,放眼全国的政商关系,哪里不是先烟酒烟酒,再发展致富?
最后还是得吐槽一下,在帮助凉山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我们的政府是不是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了?看看那些肥得流油还享受低保的村干部们,看看凉山的交通状况,看看那些因病、因学致贫、返贫的人们。那些号称为凉山发展谋出路,为凉山孩子教育搞捐款的NGO们,是否真的如口号所说一心为凉山了?请公开你们的财务,完善你们的资质和章程,规范你们的组织。自称鹰后虎身的凉山彝族同胞们是不是做到了自觉积极学习吸收现代文明、抛弃陈规陋习、继承和发扬自己民族的良好习惯和信仰?如果没有请收起自己在各种场合或论坛的无病呻吟和盲目自大,也请不要妄自菲薄人云亦云。
另外再吐槽一下,那些恶意消费凉山贫困的人们,致富远没那么容易,同在杭州也就出一个马云,同在硅谷也就出一个盖茨,而不是你们!
编辑手记:四川大凉山绵延数千里,一个由“最悲伤作文”而引发的一系列公益事件将凉山州相关政府部门推上了舆论焦点。我们作为公益组织、公益人要懂得不能“一叶障目”,做公益更要懂政治,我们是政府的向贫困群体提供社会福利而后的辅助作用。公益需要政府主导,民众互助,社会力量参与。我们面对互联网舆论导向的时候更要保持理性。
COPYRIGHT(C) POSITIVE ENERGY PUBLIC PLATFORM
正能量公益平台 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02196号-2
亿网行网络制作维护 腾媒大数据营销推广支持
电子邮箱:chengui@znlcn.org